首页 > 正文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微专业2025年招生简章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05 11:12 访问次数:

一、微专业简介

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是机械、电子、控制、检测、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的有机结合。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本微专业专注于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实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方法的原理,了解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感知与控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课程内容涵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原理、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关键领域,同时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学习,学生能够具备开发、调试和优化智能机器人的能力,为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培养目标

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器人领域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智能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本微专业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学生将系统学习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机器人设计、开发、调试和优化等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竞赛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创新力量。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融合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解决复杂的机器人应用问题。

三、主要课程

本微专业开设5门核心课程,总学分10个学分,每门课程2学分。

表1 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名称

学分

修读学期

深度学习及应用

2

1

智能识别技术与应用

2

1

语音识别技术与应用

2

2

智能机器人原理与设计

2

2

智能机器人综合设计

2

2

四、招生对象

面向全校2024级、2023级本科生,限工科专业。先修课程要求有C语言、Python、机器学习等,无学业成绩要求,在专业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者优先。每名学生同期限修读一个微专业。

五、招生人数

计划招生30人。

六、学制、学分与证书

学制:1年

学分:10学分

证书发放: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院审定后,可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案信息,也不授予学士学位。微专业学生所选课程不能免修、替代。

七、教学安排

微专业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一般利用晚上、周末集中授课,课程考核均须采取线下形式。

八、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报名办法:有意向报名的同学下载并填写附件《微专业报名表》,发送至邮箱:2018022@cqust.edu.cn。

报名时间:2025年9月7日—9月9日

收费标准:修读微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选拔方式:学生提交报名表(附件2),微专业开设学院根据报名表审核材料,要求主修专业无不及格科目,主要参考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择优录取,拟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录取通知。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办公地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办公室I324-2



附件: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微专业简介

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器人领域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智能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本微专业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将系统学习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术能力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机器人设计、开发、调试和优化等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工作。

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竞赛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跨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融合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解决复杂的机器人应用问题。

二、培养目标

知识掌握:使学生全面掌握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机器人设计、控制、感知、导航、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提升:通过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机器人设计、开发、测试等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调试工作。

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竞赛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为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创新成果。

团队协作与沟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共同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不断跟踪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开发、调试和优化智能机器人的能力,从而为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修读条件

微专业主要面向我校在校学生,学生按招生要求自愿报名,原则上每人只能选报一个微专业。微专业开设学院审核通过后,将拟录取名单报送教务处备案,备案通过后由学院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按学校规定完成相关流程,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凭证到微专业开设学院报到注册,取得微专业修读资格。

四、主要依托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

修业年限

开设5门核心课程,总学分10个学分,每门课程2学分,培养周期2个学期。

、结业条件及方式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院审定后,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案信息,也不授予学士学位。

在主修专业学习年限内,学生若未完成微专业修读计划,经本人申请、开设学院审核通过,其已修读合格的课程学分可以认定通识选修课学分(“四史”和“美育类”通识选修课除外)。

课程设置与安排

课程设置及指导性修读计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课内学时分配

课外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部门

备注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践



1

深度学习及应用

2

32

32





1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2

智能识别技术与应用

2

32

32





1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3

语音识别技术与应用

2

32

32






2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4

智能机器人原理与设计

2

32

32






2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5

智能机器人综合设计

2

32

32






2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全程总计

10

160

80





4

6



备注

开题学期2学期,根据微专业招生开始时间确定开课学期课程

 

八、课程简介

 

课程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简介

1

深度学习及应用

学生需要学习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技术。通过课程,学生需要掌握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主流的算法模型(包括线性回归、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而且需要掌握基于PyTorch框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选择、构建和应用。课程力求使学生能具备牢固的人工智能问题求解思想和初步的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2

智能识别技术与应用

本课程深入介绍了智能识别技术,理论与实践兼顾、偏重于实践。针对讲解了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现状。本课程着重讲解了条形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对当前最前沿的应用场景进行剖析,为学生学习后续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打下基础。

3

语音识别技术与应用

在课程中全面讲解语音识别的相关基础知识、应用场景以及相关框架。同时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典的语音识别算法和与语音识别模型。让学生产生对语音识别的兴趣,明白语音识别技术在现实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价值。针对不同的语音识别场景,能够选择合适的语音识别算法完成相关语音识别任务。同时掌握提高语音识别任务性能的方法。具备根据具体的语音识别场景选择相应的算法并编程实现,再到能够提升语音识别性能的能力。

4

智能机器人原理与设计

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与前序和后序课程衔接紧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机器人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的认识,帮助学生将前序课程中学到的相关原理转化为应用能力。课程讲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利用机器人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继续深造及工作打下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基础。

5

智能机器人综合设计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综合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和智能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基础概念与发展过程;研究不同种类的智能机器人设计及控制方法,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及综合应用等。